2016年国税金税三期启用以来,很多没有发生真实业务,而是从朋友公司或者直接从市面上买回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销项税额的,都纷纷被国税的金三税务系统排查出来了,从而要求企业作进项转出。由此而要补交税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企业为数不少。
国税的金三系统正运用“互联网+”思维,稳步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推广电子发票,加大税收大数据运用,使税收征管从凭个人经验管理向依靠大数据分析转变。据了解,目前国税的金三系统还没有开放全部功能,就这样都查出不少企业逃税。假如到了金三税务系统功能全部完成开放,估计是一抓一个准,100%能够监测到。在此再三郑重告诫各位老板以及财务经理:如果没有发生真实的业务,千万千万不要在外面购买进项发票用于抵扣。
国税局运用"互联网",依靠"网络爬虫"技术,自主研发的“金三”系统确实很强大!通过推行发票电子底账,逐一实时采集、存储、查验、对比发票全要素信息,从源头上防范了偷骗税和腐败行为。假如没有真实业务,真的不要再找发票抵扣了,“金三”系统一定会比对出来,一张都跑不了,当初抵了多少就得补交多少税!还有滞纳金和罚款,严重的还有刑事责任,得不偿失。
“金三”系统让税收征管效率呈现几何级倍增!互联网成了挖掘的税收信息的金矿!真的强大到可以让逃税者逃无可逃!
一、金税三期
大数据上线后,最近有不少一般纳税人的公司被税务局预警后评估稽查,结果是交回抵扣的税款,并受到漏缴税款0.5倍--5倍的罚款,还有每天万分之五的税收滞纳金!!!
税务局已经通报提醒各纳税人一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二、究其原因
基本上都是发票进销数据比对不通过出现的预警,有些老板通过接卖发票电话或者认识的朋友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进项税,为的是少交增值税款,但不知道,您为此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些卖票的公司等您通过认证后付了钱,过一段时间就会把发票作废或者红冲,有的是用虚假资料注册或者购买一家公司,申请一般纳税人后买了一批专用发票,开完卖完再也找不到人了,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和情况,税务局会严查到买票公司!
三、特别注意
千万不要报侥幸心理,再次告诫我们的老板: 现在不是以前了,真的不是以前了,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可能您公司有过类似买票的情况,或者少缴税和不交税,都没有被预警和稽查,但现在金税三期大数据上线,税务局系统升级后只要动态数据比对有误,税负率偏低,系统会自动预警,税务局评估科的人员会马上打电话让拿三年的账交过去进行查账,后续的麻烦就不是当初抵扣的那点税款可以解决的。
四、金税三期的意义和影响
金税三期主要做的事情是统一全国地税的征管系统,从系统层面来看,相对于现有的各省征管系统而言,主要的差别在于两点:
1、第一次在征管系统中建立了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将征管系统划分为面向组织的核心征管系统与面向自然人的个人税收管理系统;
2、将数据利用分析系统独立划分出来,作为单独的决策支持系统。
金税三期的意义官方宣传口径很多,个人看法,最大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以前各省国地税部门信息化建设独立发展、数据口径杂乱无章的状态,规范了税收业务数据口径、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系统事实标准,为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从而真正有利于推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总结提醒
千万不能再接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买票)抵扣,也不能虚开增值税发票(卖票)赚钱。
大部分企业接受虚开增值税发票包括3种情形:
1、向甲方购物,通过甲方介绍或者同意甲方的安排,接受乙 方开具的发票;(接受第三方开票);
2、购买甲商品,开具乙商品的发票;(改变商品名称开票);
3、没有购物,直接买发票。(完全虚开发票)。
上述三种情形,都是接受“虚开增值税发票”。 税务机关除经常性的进项认证、抵扣比对发现异常情况会进行检查外,总局“金税三期”风控系统对开票企业开票情况、受票企业进2项抵扣情况进行自动筛查,能够比对贸易公司“进项品名”与“销项品名”是否一致,开票与抵扣是否正常,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是否配比,开票金额增长是否异常,金额波动是否异常,等等。发现异常,就下发“黑名单”通知当地税局检查、核实。
千万不要相信“开票公司”讲的“发票认证通过抵扣了就没有问 题”的鬼话,那些专门卖票的企业,开票不可能正常,他们向你开票,也向其他人开票,他们靠“开票量”赚钱,他们迟早都会被税务稽查系统筛查出来,被税务机关盯上。
另外,开票公司的抵扣链条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立马“卷款走人”,当月开具的发票就不申报,必然东窗事发,所有买过他的发票的企业都会 “带出来了”。最终,买票企业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次提醒各位,从现在起,不要再接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买票)抵扣 ,宁可增值税税负高点,也不能去买进项抵扣。 不接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关键在企业负责人,但风险控制与防范的“窗口”需要前移,要设置在采购环节。签订采购合同时就需要审核供货商的增值税开票资质,在采购合同中明确供应商增值税发票的法律与风险责任,仅仅靠财务部门是无法控制风险的。
http://chongchuan.cpa.js.cn/fuwu/75899.html
(一)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 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5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邮件 401945625@qq.com